那是個幹瘦婦人,臉色有些蠟黃,眉眼中可以看出年輕時的姣好麵容,看上去有五十多歲的樣子,古代人因為操勞普遍顯老,估計實際年齡應該就是四十五六歲。
真是難以想象,這麽個看上去不到一百多斤的婦人能生出十個兒子,而且最小的兒子隻有五歲,正在院裏到處跑。
“呦,這是老七家的吧,都起來啦,剛我說的你聽到了吧,晚上飯你來做,一會兒吃完飯咱們認認親。”
“好!”
她隻幹巴巴的說了個好字,對比蘇三丫的一堆恭維話,實在是少的可憐,再對比蘇三丫親密的挽著李氏的胳膊,她隻杵在那裏站著,就顯得呆板的很。
原本李氏就才跟李家柒吵了一架,就因為他也要這麽早成親的事,這個時候的人家都是十五歲成親,而且大嫂張氏已經在幫老七看她娘家表妹了,那丫頭李氏也見過,雖然長的不咋滴,可家底殷實,都要點頭答應了的,結果老七又鬧出了這麽茬子事,讓家裏人都不痛快。
其實也不是都不痛快,就是李氏和大嫂張氏都不痛快,還有老三媳婦也想將自己村裏的一戶人家說給李家柒的,結果都白費了。
李家就是這個古代的普通農家,家裏隻有十畝地,這在他們村裏算是不少的了,可他們家的兒子卻是村裏最多的,俗話說的好,半大兒子吃窮老子,他們家十個兒子的飯量都不小,更不要說還有幾個兒媳婦和小娃兒了。
早上吃的也不過是野菜湯和燉白菜,主食就是稀稀的米粥,隻有男人才能分到一個饅頭,也就是昨晚她吃的灰色饃饃。
李氏分饃饃的時候想到她藏起來的饃饃和肉,就瞪了眼自己家老七一眼,等給男人那邊分完饃饃,李氏就回到了女人那一桌。
昨晚吃的是真飽,早上的稀粥她碗裏分的隻有半碗她也不在意,如今她對食物的色香味都沒有要求,能吃就行。
幾下吃完後又給自己盛了燉白菜和野菜湯,看的一旁的幾個嫂子都古怪的看著她。
大嫂輕咳一聲沒有說話,二嫂嗤笑一聲問蘇三丫
“哎呦三丫,嗨,看我,該叫你六弟妹才是,我說六弟妹,你們家平時別是沒有給七弟妹吃飽吧,看看這吃相,可真是。”
她一邊說一邊搖頭,蘇三丫有些赧然的瞪一眼蘇蒼耳,卻見蘇蒼耳看都不看她一眼。
李家老三媳婦見蘇蒼耳吃的多,趕緊往自己碗裏多盛些,她懷裏還有個一歲的兒子。
然後才說完她的老二媳婦也趕緊往自己碗裏盛,幾人一人一勺桌子上就空了。
不管這頓早飯吃的愉快不愉快,吃完後就開始正式的認親,到了這裏,蘇蒼耳又出了狀況。
李家壹是老大家裏有九歲的大妮,六歲的二妮,和一個三歲的兒子。
李家貳家裏隻有一個三歲的三妮,李家叁家有個一歲的兒子,其他李家肆是前一年成親的還沒有生孩子,李家伍是今年上半年成親的,然後就是李家陸和李家柒一起成親了。
至於李家捌和李家玖,一個十三,一個是十歲,李家拾就更小才五歲,要成親可有的等了。
認親的時候蘇三丫早有準備,給蘇家老兩口磕頭敬茶後,挨個認親的時候給每個嫂子都送上一條帕子,小孩子都給了兩個銅板的紅包。
自然老大家有三個孩子就得的最多,對蘇三丫的態度更好了。
可到了她這裏,什麽準備都沒有,挨個認人之後就點點頭然後坐回去,氣氛有些尷尬了,五歲的李家拾是老來子最是嬌慣,見這個七嫂沒有給紅包就嘟著嘴問他娘李氏
“娘啊,七嫂怎麽沒有給我紅包?七嫂是不是不喜歡我啊!”
他一說話,老大家的和老二家的兩個三歲娃兒,也都嘟嘴問自己娘要紅包。
蘇蒼耳隻是好整以暇的淡淡看他們一眼,繼續研究自己腳上的那雙黑色粗布鞋,李家柒輕咳一聲一拍手,對那幾個小的露出凶相
“叫什麽叫,你們七嫂可沒有你們六嫂有錢,想要紅包都去找你們六嫂要去,你們七嫂的聘禮都是你們七嫂收的,以後我這個七弟要用錢,怕是都要找你們六嫂要呢。”
蘇三丫一愣後麵色一紅,氣的!
狠狠的掐一把自己身邊的男人,那聘禮錢他可是答應過自己都給自己的,如今他弟弟跳出來,自然是他去解決。
李家陸隻好站出來對李家柒道:“老七,當初是你非要鬧著娶七弟妹的,七弟妹當時可是不同意的,要不是你六嫂幫忙出力,你可娶不上人家,這個時候說這些有什麽意思?”
李家柒吊兒郎當的樣子翻個白眼,抖著腿哼一聲
“是沒什麽意思,我就是告訴你們一聲,我家這媳婦兒沒錢,所以你們也別惦記了,我們走了。”
他說完就要拉著坐在自己小板凳上的蘇蒼耳離開,被一直沒有說話的蘇老頭給叫住“站住,去哪兒呢?告訴你,以後不許去鎮上跟那些個混混們瞎混,成親了就老實在家裏給老子待著,眼看就要秋收了你們幾個都給我下地裏去收稻子,然後去看看王財主家招不招短工。”
李家柒一副不耐煩的樣子,不過想到自己的確是剛成親,要是將這女人給扔在家裏,被這些嫂子們給欺負了可不好。
他就不想想昨晚是怎麽被人家給一下製住的。
李老頭說完,李氏麵色不怎麽好的也繼續道:“今天老六和老七你們帶著你們媳婦上山上撿柴,順便也跟村裏人打聲招呼,眼看要入秋了,家裏的柴火可要多囤些,其他的都照舊,中午老六媳婦回來做飯,晚上老七媳婦做,就這樣的吧,都該幹嘛幹嘛去。”
這新婚第二天上山撿柴是這裏的習俗,意思是讓他們在村裏走一趟,然後去山上撿柴,意思就是撿財,誰家新人撿的柴(財)多,日後就會有很多財的意思。
蘇蒼耳走在這個古代氣息濃厚的村子裏,見到了淳樸而八卦的古代農民,似乎是今天都特地等在外麵要看他們一樣,家家戶戶門口的老人小孩兒,都搬著板凳坐在門口,見到他們就打招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