必須看到,沒有欠發達地區的小康,就沒有全省的全麵小康;沒有欠發達地區的現代化,就沒有全省的現代化。這好比經濟學中的“木桶理論”,一隻木桶的裝水容量不是取決於這隻木桶中最長的那塊板,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板。也就是說,我省能否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、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,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能否縮小區域之間的差距。這既需要發達地區加快發展,更需要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。
——《做長欠發達地區這塊“短板”》(2004年12月10日)摘自《之江新語》
延伸閱讀
“木桶理論”講的是,一隻木桶能盛多少水,並不取決於最長的那塊木板,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。一隻木桶想盛滿水,必須每塊木板都一樣平齊且無破損,如果這隻桶的木板中有一塊不齊或者某塊木板下麵有破洞,這隻桶就無法盛滿水。人們往往用“木桶理論”來說明,一個國家的發展也好,一個地方的發展也好,各個部分往往是良莠不齊的,而決定總體發展水平的不僅是優勢部分,更取決於劣勢部分。因此,推進發展不僅要看到優勢和長項,更要看到劣勢和短板,並盡量補齊短板,實現全麵、可持續的協調發展。
2002年,浙江為了推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,開始實施“山海協作工程”,加強沿海發達地區與浙西南山區、海島等欠發達地區在產業開發、新農村建設、勞務培訓就業、社會事業發展等方麵的項目合作,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、同步實現現代化。此舉目的在於,通過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全方位的合作,有的放矢地加大工作力度,做長欠發達地區這塊“短板”,使各個地區的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。
習近平主政浙江時,把補足短板、協調發展融入到改革發展的實踐中。在他提出的“八八戰略”中,“發揮浙江的城鄉協調發展優勢,加快推進城鄉一體化”赫然在列。擔任黨的總書記之後,習近平更是從全國範圍內思考協調發展的藍圖。2012年12月,習近平履新不久就頂風踏雪來到太行山深處,這裏道路狹窄崎嶇,屬全國連片特困區,人均年收入900多元,他對幹部們說:如能看到真貧,從北京到此3個半小時的路程就值了!可見他對縮小城鄉和區域差距的關心。
2014年2月,在接受俄羅斯電視台專訪時,習近平以“十個指頭彈鋼琴”為比喻形象闡述了協調發展的內涵。他說,在中國當領導人,必須在把情況搞清楚的基礎上,統籌兼顧、綜合平衡,突出重點、帶動全局,有的時候要抓大放小、以大兼小,有的時候又要以小帶大、小中見大。貫穿其中的思想,正是協調發展。
習近平通過“木桶理論”,深刻闡釋了協調發展的重要性,全麵小康不僅是發達地區的小康,而且是欠發達地區的同步小康;不僅是物質文明的豐富,更應是精神文明的飽滿。
注重協調、強調平衡是習近平一以貫之的治理思路。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新發展理念,“協調發展”是重要內容。我國發展不協調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,突出表現在區域、城鄉、經濟和社會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、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等關係上。如果說在經濟發展水平落後的情況下,一段時間的主要任務是要跑得快,但跑過一定路程後,就要注意調整關係,注重發展的整體效能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習近平強調,“下好‘十三五’時期發展的全國一盤棋,協調發展是製勝要訣”,正是要在優化結構、補齊短板上取得突破性進展,著力提高發展的協調性和平衡性,促進中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