習近平講故事

人民日報評論部

地府來了

書名:習近平講故事 作者:人民日報評論部 字數:2641

我曾經說過,當縣委書記要走遍全縣各村,當地市委書記要走遍各鄉鎮,當省委書記要走遍各縣市區。我履行了這一條。我在正定當縣委書記時走遍了所有村,有時候騎著自行車下鄉。我當市委書記、地委書記期間走遍了福州、寧德的鄉鎮。當時,寧德有四個鎮沒有通路,我去了三個,後來因調離了,有一個沒去成。有個下黨鄉,我去時真是披荊斬棘、跋山涉水,鄉黨委書記拿著柴刀在前麵砍雜草,他說這條路還稍微近點,順著河邊穿過去。一路上,老百姓說“地府”來了。他們管地委書記叫“地府”,就是知府的意思。老百姓簞食壺漿,自發擺著各種擔桶,一桶一桶都是清涼飲料,用當地土草藥做的,還有綠豆湯,說你們喝吧,路上辛苦了。那個地方叫壽寧縣,明代寫了《警世通言》等“三言”的馮夢龍在那兒當過知縣。馮夢龍去上任走了半年。當時我就一個感慨,一個才高八鬥的封建時代知縣,怎麽千辛萬苦都去,難道我們共產黨人還不如封建時代一個官員嗎?到了那以後,看到鄉黨委辦公室設在一個改造過的牛圈裏,地方很小。南方的橋是廊橋,我們就在一座橋上辦公,擺幾把竹椅,中間用簡易屏風一隔,開會、吃飯、休息、洗澡都在上麵。現在,下黨鄉麵貌已經完全變了。當時,我在那兒看到好幾座教堂,是什麽人建的呢?18世紀西方傳教士。不管他們出於什麽目的,但那種傳教的使命感,跟我們共產黨就有一比啊!我到浙江當省委書記以後,全部縣市區走遍了,之後對浙江發展提出了“八八戰略”,就是發揮八個方麵優勢、采取八個方麵舉措。這是什麽?這就是要親自摸清吃透情況,掌握第一手材料。不要吃別人嚼過的饃,我們又不是小孩子,還讓人家喂?現在,了解情況的手段更多了,電話、微博、微信都很快,我們做群眾工作的手段更好了。

——《在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》(2014年3月18日)

延伸閱讀

馮夢龍是明代傑出的文學家、戲曲家,收集創作了合稱“三言”的《喻世明言》《警世通言》《醒世恒言》,成為中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的經典代表。鮮為人知的是,馮夢龍還是勤政愛民的一代廉吏。1634年,年屆60歲的馮夢龍遠赴福建壽寧擔任知縣,在他的四年任期中,留下了“政簡刑清,首尚文學,遇民以恩,待士有禮”的美名。

馮夢龍上任伊始,就對壽寧做了全方位的深入調查,了解實際情況。他關心農業生產,發現壽寧很多田地是鑿石而成,隻要稍有沙土,就可以栽種禾苗。他深知“大抵田滋於水”的道理,水脈暢通,田地就肥沃;水脈淤塞,田地就貧瘠。他通過調查還發現,施肥對農業生產很重要,但冬日燒山取灰,隨處有灰廠,又因為害怕燒到了樹木,所以把落葉和衰草集中在空地上燒,每每造成火災,應該禁止。這些都是他經過實地調查之後得到的一手資料。

習近平曾在壽寧所屬的寧德地區工作兩年,與馮夢龍有了地理上的交集。與馮夢龍一樣,習近平在寧德到任3個月就走遍了9個縣,後來又跑遍了全地區絕大部分鄉鎮。這其中就有壽寧縣的下黨鄉。1989年7月19日,習近平第一次來到下黨鄉時,這裏是無公路、無自來水、無電燈照明、無財政收入、無政府辦公場所的“五無鄉鎮”,所在地通往四處毗鄰鄉鎮,都得翻山越嶺步行10多公裏,買賣東西隻能靠肩挑背馱。習近平在崎嶇山路上,步行了幾個小時才走到下黨鄉。1989年7月26日,他再次冒雨步行3公裏到下黨鄉下屏峰村察看洪水災情,慰問受災群眾。這樣的調查,生動體現了習近平所推崇的“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”的求實作風。

習近平講述馮夢龍“上任走了半年”的故事,聯係自己“披荊斬棘、跋山涉水”下基層的經曆,正是為了重申調查研究的重要性,勉勵領導幹部俯身向下、聯係群眾。

習近平強調,“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、成事之道。沒有調查,就沒有發言權,更沒有決策權”。他以“耳聞之不如目見之,目見之不如足踐之”勉勵廣大幹部到基層“墩墩苗”,以“物有甘苦,嚐之者識;道有夷險,履之者知”告誡廣大幹部以實踐作為判斷準繩,以“紙上得來終覺淺,絕知此事要躬行”號召廣大幹部不受虛言、不興偽事。

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

猜你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