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的先人有許多勤學苦讀的動人故事,如懸梁刺股、鑿壁偷光、囊螢映雪等等,一直傳為美談,這種刻苦學習的精神值得記取。大家要安下心來,心無旁騖、專心致誌地看書學習,深入進行研討。“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”孔子這句話講得好。學習與思考、勤學與善思是相互聯係和相輔相成的,不可把二者割裂開來。在學習過程中,要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,腦子裏經常裝幾個問題,反複思考。這對於培養和提高自己的理論思維和戰略思維能力很有好處。中央黨校在每學期教學安排中,都有學員論壇和從政經驗交流活動,這有助於大家深入研究和切磋執政經驗。大家還可以利用課間休息、茶餘飯後交流學習體會,在相互交流、相互啟發中分享經驗。
——《談談黨校學員的學習——在中央黨校2012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》(2012年9月1日)
延伸閱讀
荀子在《勸學》裏講:“不登高山,不知天之高也;不臨深溪,不知地之厚也。”學習是改變個體命運、洞察周遭世界的有力武器。勤學苦讀,自古就被視為一項優秀品質。
《戰國策》記載,蘇秦年輕時發憤圖強努力讀書,“讀書欲睡,引錐自刺其股,血流至足”。《漢書》也有則勤奮學習的故事:“孫敬,字文寶,好學,晨夕不休。及至眠睡疲寢,以繩係頭,懸屋梁。”“頭懸梁”和“錐刺股”兩個故事合在一起,便有了“懸梁刺股”的成語。
“鑿壁偷光”,講的是西漢大文學家匡衡幼時鑿穿牆壁,借鄰居家燭光讀書的故事。《西京雜記》記載,匡衡家境貧寒,沒有蠟燭供他夜間讀書,於是他在牆壁上鑿出一個洞,引來鄰家的光亮借以夜讀。同樣是貧困家境,同樣是珍惜時間多讀書,晉代車胤的“妙招”是抓一把螢火蟲照明讀書,孫康則利用雪的反光讀書。這就是“囊螢映雪”的故事。夜以繼日,苦學不倦,成為他們的集體寫照。
類似的故事還有許多,比如“韋編三絕”,孔子為讀《周易》而多次翻斷了編聯竹簡的牛皮帶子;“聞雞起舞”,東晉祖逖年輕時為了報效國家,半夜一聽到雞鳴,就披衣起床,拔劍練武;“程門立雪”,北宋楊時與好友遊酢向程頤求教,為了不打擾程頤在屋中休息,兩人靜立門口,任鵝毛大雪落滿全身。
學習,也需要講究方式方法。對此,《論語》的主張頗具參考價值。《論語·為政》中講:“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”隻學習而不思考,就會因為迷惑而無所得;隻思考而不學習,就會精神疲倦而無所得。《論語·子張》中也提出:“博學而篤誌,切問而近思,仁在其中矣。”廣博學習、堅定誌向,懇切地提出問題,多思考眼前事物,就能從中實現仁德。
習近平講述古人好學的事跡、學習的方法,以此勉勵中央黨校的學員們勤學、善思。他在浙江工作時就提出,“主動來一場‘學習的革命’”。習近平十分重視“思考”在學習中的作用,“思考是閱讀的深化,是認知的必然,是把書讀活的關鍵”。這就像愛因斯坦說的,“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、思考、再思考,我就是靠這個方法成為科學家的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