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日一早,盧俊義、公孫勝、燕青三人便來到了關押楊四郎的軍帳。
軍帳之內,楊誌和楊四郎兩人昨日聊的很晚,到天亮才睡著。此時睡得死死的。
昨天五人一直都在討論楊誌如何入關之事,此事著實讓盧俊義三人感覺到為難。
如果楊誌因為一時衝動入關,那後果隻有一個,一眾兄弟隻會認為楊誌背叛。
而拿出楊家先祖這個說法,現在還無法說服眾人。
最後隻研究出一個結果,那就是等待時機。
此時三人進了軍帳,見兩人未醒,公孫勝苦笑著搖頭道:“這兩位倒是悠閑。”
“足見兩人英雄本色,楊家世代忠良,果然是非比尋常。”盧俊義附和道:“身在敵營,泰然自若。”
“不知道哥哥有什麽打算?”公孫勝問道。
“在找幾個兄弟,好好商議一番。”盧俊義道:“楊家忠義,三代為國捐軀,我盧俊義說什麽也要促成此事,讓楊誌入關。”
公孫勝聽後點了點頭,道:“哥哥所言甚是,貧道也想一睹楊家將風采。”
“咱們再找些兄弟,晚上一起偷偷入關,然後再回來如何?”燕青也露出向往神色,建議道。
兩人聽後,沉思片刻,都覺得可行。
“那都叫誰?”公孫勝沉思道。
“楊誌哥哥和魯智深,武鬆哥哥交情深厚,可叫上兩人,此事需要隱秘行事,在叫幾個口嚴,幹入關的。”燕青心思敏捷,馬上開口道。
“林衝兄弟也可一同叫來。”公孫勝補充道。
“可先將三人找來,一起商議一番再做決定。”盧俊義點頭道。
盧俊義吩咐人將四人以商討軍務的名義請來。
很快,魯智深,武鬆,林衝三人幾乎同時到達,互相打過招呼,不疑有他。
但到了盧俊義軍帳後,卻沒有見到盧俊義,在三人疑惑下,親衛將三人引到關押楊四郎處。
“哥哥,原來公孫哥哥也在。”眾人依次見禮,武鬆疑惑的開口道:“楊誌兄弟怎麽還沒起床?而且這裏是關押賊將俘虜之地,哥哥叫我們來此商量何事?”
“三位兄弟都是哥哥信得過之人,哥哥有一事要說與兄弟們聽。”公孫勝先是掃了一眼盧俊義,見他點頭,然後開口說道:“但是在說此事時,三位兄弟不要提問,等我說完之後,在一一解答。”
“哥哥到底要說的是什麽事情,居然神神秘秘的。”林衝笑道。
“就是,公孫哥哥還是痛快些。”魯智深道。
“那貧道就說了。”公孫勝將此事來龍去脈對三人講了一遍。
三人聽的出奇,沒想到居然還有這等事情,同時也陷入了沉思。
“此人便是楊四郎?”魯智深頓時來了興致,他來到楊四郎身前,仔細打量道。
“正是。”公孫勝道。
“兩位哥哥,此事匪夷所思,就不怕是賊寇的誘敵之計?”林衝皺眉開口道。
“昨日楊誌兄弟已經認祖,楊四郎使用的楊家槍法更加精妙絕倫,不能是假的。”盧俊義開口道。
“百年前的人物居然還活著,真是,真是。”魯智深突然有一種莫名的興奮。
“咱們是不是應該找公明哥哥商量商量此事?”武鬆問道。
“找那鳥人做什麽?”魯智深爆口道:“哼,此事不能指他,我相信兩位哥哥的判斷力,此事不會有假。”
武鬆點了點頭,便認同了魯智深的話。
“此事咱們兄弟還需要好好商議,再找幾個靠譜的兄弟,共成此事。”公孫勝開口道。
“還商議什麽?今天晚上就進關,就是龍潭虎穴也擋不住咱們兄弟。”魯智深藝高人膽大,毫不在意,道。
“還需要再找些兄弟。”盧俊義道。
“哥哥怕公明哥哥起疑心?”武鬆開口問道。
“此事畢竟是深處敵營,難免會讓人起疑心,咱們讓楊誌兄弟認祖,不能節外生枝。”盧俊義開口道。
“怕個鳥,不用理會那個慫人。”魯智深道。
“不知道諸位兄弟認為還有哪個兄弟可以一同入關?”盧俊義知道魯智深的脾氣,沒有理會,問道。
“我兄弟史大郎可同去。”魯智深道。
“可叫上徐寧。”
“可叫上我徒弟梵瑞和阮氏三雄。”公孫勝思索一陣,道。
“我看石秀兄弟和樂和舅可同往。”燕青在一旁道。
“朱仝兄弟義薄雲天可同去。”武鬆道。
“好,人不在多,就這些兄弟一同,小乙去將這些兄弟請來。”盧俊義敲定了人數,道:“先讓兄弟們知道此事因何而起,中午交換人質時,先遠觀一下楊家將風采。”
最後盧俊義定下夜探野狼關的好漢有。
盧俊義,公孫勝,林衝,楊誌,武鬆,魯智深,徐寧,史進,梵瑞,燕青,石秀,樂和,朱仝,阮氏三雄。
一共十六人。
就在此時,外麵傳來一聲喊喝。
“兩位統領不能進去。”盧俊義的親衛喊道。
“這是關押俘虜之地,我們如何進不得?”一個聲音響起,音調極高,還有些疑惑。
營帳內眾人眉頭一皺,公孫勝開口道:“我出去看看。”
公孫勝出了軍帳,就見來人是孔明孔亮兩個兄弟。
“胡鬧。”公孫勝喝道:“此乃軍營重地,兩位兄弟難道不知法度?”
“原來是哥哥,小弟聽說那賊將似是英雄人物,就是想看看那賊將,沒有別的意思。”孔明賠禮道:“我們兄弟這就走。”
說完便拉著想要說話的孔亮離開。
公孫勝皺了皺眉頭,見兩人消失後,轉身進了軍帳。
“是孔明孔亮兩兄弟。”公孫勝知道眾人已經聽出是誰來,擔還是說道。
“無妨。”盧俊義擺了擺手,道:“小乙去請那幾位兄弟來。”
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―
在此先簡單說明一下,為何盧俊義與公孫勝不告知宋江吳用二人。
整個梁山表麵上一團和氣,私下裏卻是矛盾重重,並非沒有間隙。
有以宋江為首的招安派和以魯智深為首的反招安派。
招降派又分為宋江和盧俊義兩派。
盧俊義因何上山,燕青早已經和他詳聊過,所以暗恨宋江吳用兩人,但又不能翻臉。
而公孫勝作為前統領晁蓋嫡係,自然看得出晁蓋之死和宋江脫不了幹係。
整個梁山全靠南征北戰來維係,最後卻是死傷慘重。
如果梁山起義,未曾招安,矛盾隨時都可能爆發,導致分裂。
分崩離析其實隻在旦夕之間,隻是沒有那麽一個導火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