薑老師卻不信的,小說可不是散文詩歌,他的技術性非常強,因此懷疑問道:“你懂得怎麽寫小說嗎?小說的敘述技巧,高一課本還沒教呢!”
楊子建自信道:“我看過許多小說,有《紅樓夢》等四大古典名著,有賈平凹的《浮躁》、《鬼城》、《二月杏》,路遙的《人生》和《平凡的世界》,汪曾祺的《異秉》、林語堂的《京華煙雲》等等,我總結了一下,小說的敘述應該有三種方式:第一種是全知視角,即第三人稱寫法,敘述人高高在上,全知全覺,無處不在,細致入微,包括心理上的感受。第二種是戲劇視角,可以切換,可以先後錯開,在時間和空間上靈活處理,像戲劇一樣隻表現人物的動作。第三種是次知視角,這是相對全知視角而言的,就是把與意義有關的事件因素展示給讀者……”
在場看著楊子建大大方方侃侃而談,條理清晰,不禁聽呆了。
林逸早就掏出筆記本進行記錄,他已經習慣當楊子建的“弟子”,其他同學也連忙做記錄。
大小蘿莉常舒雨和楊子珍眼睛閃著自豪的光芒,雖然她們聽不懂哥哥在講什麽,但越是不明覺厲,越是崇拜得要命。
薑文明一開始不以為然,但對這三種敘述視角稍一對應,就發現準確無比,他也是文學愛好者,但隻會評論鑒賞不擅長寫作,他對所有的文學報刊都有閱讀,楊子建這番見解他是從沒讀過的,說明確實是這少年自己總結出來的,對他這份才華不禁震驚。
孟雲看了一下電子表,推了楊子建一下提醒道:“子建,已經3點鍾了,我們快去風雨橋!”
楊子建不再理會這些大人們,轉而對同學道:“同學們,我們沿著前河邊的南塘溪巷往西走,盡頭就是風雨橋,這裏的小橋流水,風光秀麗,幾乎所有著名建築都建在河邊。”
“大家出發了!”張怡敏叫道。
汪灩身為組織,她吩咐道:“林逸、錢麗,你們幫我點名一下,大家排隊跟緊。”
這時,三中的教職員工和火電廠職工們才恍過神來,紛紛鼓掌稱讚――
“小作家,你說的非常不錯,我希望早日讀到你的小說。”
“我們也跟著去吧,有楊子建當導遊,可以聽到更有趣的東西。”
“對對,一起去……”
於是,三支團隊五十多人,浩浩蕩蕩邊走邊聽。
“這是嶽州知州的府宅,明朝進士嚴海日的故居,他曾經主持重修過嶽陽樓,寫出詩集《笱存集》……這是小石拱橋,建於乾隆34年,它高四米、長十一米,由三十九塊青石壘成,與前麵的大拱橋相對應……這是筍業公會,建於民國三年,是一個筍商行業協會的會址,前後兩進,中間有塊‘公平石’……這是先賢祠,祭祀宋代儒學家楊時、羅從彥、李侗、朱熹、陳了齋、鄧肅等,左右陪祭的則是南塘鎮一百二十一位鄉賢……這是平川書院,是由明朝進士李杏所創建,培養了許多人才……這是陳氏祠堂,建於康熙十九年……這是泉州知州府邸,主人是北宋進士陳君舉,他兩度知泉州,元右二年促成市舶司在泉州建立,從此開啟了海上絲綢之路……”
楊子建口若懸河,對所有古跡娓娓道來,雖然隻是簡介,但往往了了幾句話,就把這些建築和曆史給說透了,讓人印象深刻。
同學們和林羨都不約而同開始做起了筆記,連三中老師也有不少做了記錄。
薑文明聽著,雙目發光,從楊子建的講解口才就能看出一個人的才知水平,楊子建思維清晰,資料詳實,知識豐富,隻有這樣,才能用最短的語言,把一個景點說得如此透徹。
這學生,極具天賦,很有前途,一中得了一個好苗子,三中迎來了一個大敵!
楊子建邊說邊走,終於來到風雨橋,它位於鎮西,跨過塘溪好像一道彩虹,橋身丹霞石拱,橋上有廊亭。
“這便是風雨橋,傳說建橋人願化身石橋,受五百年風吹、日曬、雨淋,隻求心愛的少女從橋上走過,了結這段情緣。據《八閩通誌》卷十九‘地理,橋梁’記載:風雨橋,二十九都。《南劍府誌》南塘一欄記載:風雨橋,南塘鎮西,明弘治四年南塘鄉賢陳瑞捐建。《南塘鎮誌》古跡一欄記載:明朝弘治四年,鄉賢秀才陳瑞捐銀一千餘兩,於鎮西建風雨橋……但民間流傳,陳瑞為一心愛女子建橋,他一生未娶,建橋之後,就遁入空門。”
其實“為女人建橋”純屬扯淡,故老相傳這陳瑞捐橋之後,確實出家了,至於是不是為了愛情,完全是楊子建牽強附會寫的。但既然他這個“小秀才”說了,鎮裏的老人們,自然也不會反對,反正這掌故傳來流去早就變形了,常爺爺自己就說了好幾個版本,可能連他自己都模糊了。
後來楊子建為一些風景區編造“典故”可就多了,而當地村民聽久了,也就當真了。
“終於到了愛情橋。”
“不怎麽樣嘛,這麽破舊。”
“五百年了,看這木頭,肯定有翻修過。”
“那是當然的,哪有木質建築經得起五百年風吹日曬雨淋?”
“石頭就可以,人家陳瑞本來就是建石橋,廊亭不過是順便蓋的。”
大家在議論紛紛中,帶著激動、失落、遐想、印證等心思登上這座“名聲遐邇”的風雨橋,有的在橋上廊亭內休息,有的蹲下來看紅色丹霞石塊,有的坐在廊亭兩邊的木凳上觀景,有的觀摩兩邊雨披上寫的各種運動口號。
但總的來說,有點失望,因為與自己想像的文學浪漫,距離有點大。
楊子建帶著激動的心情,大聲講解道:“風雨橋東西走向,一墩兩孔。橋長23米,寬5米,橋麵高6米,橋身用丹霞石壘砌成拱券型,橋墩砌有分水石,可以緩解洪水對橋墩的衝擊力。橋麵建有廊亭,可以讓行人遮風避雨。這橋廊在清光緒年間重修過,雕梁鬥拱、泥塑彩繪都帶著清朝的風格……”